日期:2025-11-20 01:57:25
当荷兰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联丰配资,伸手夺走一家中国控股芯片企业的控制权时,他们大概没想到,几周之后,被逼到墙角的,不是中国企业,而是他们自己。
今年10月初,荷兰政府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,罕见动用自1952年以来从未启用的法律,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(Nexperia)荷兰公司,暂停其一年内的资产与人员调整权。面对这一突袭,母公司没有退缩。现在荷兰方面想恢复公司运行,闻泰科技提出一个条件,即恢复安世原CEO职务,否则安世半导体重新从中国出口无从谈起。

在国际商法体系中,母公司对全资子公司的管理权是明确而不可剥夺的。荷兰政府的“接管”,事实上跳过了股东大会、董事会等治理程序,属于行政力量直接干预企业所有权。闻泰完全可以从法理上提出抗辩,指责荷方“非法夺权”。
然而,闻泰没有走诉讼那条路,毕竟那条路漫长而被动,而是提出了一个强硬条件:“恢复原CEO的职务”。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是逼对方承认接管无效。而是只要荷方同意恢复原中国籍CEO职务,就等于承认自己此前的行为缺乏合法基础,等于在舆论与外交上“自行打脸”。
这种“以守为攻”的策略,与中国企业以往“防守、申诉、澄清”的路线不同。闻泰不再被动解释,而是主动设置议题,要求对方先表态。
在国际商界联丰配资,跨国企业的治理架构是明晰的。闻泰科技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后,后者成为其全资子公司,CEO由母公司任命。这种安排无论在欧盟公司法还是荷兰商法中都属正常程序。

荷兰政府如今以“国家安全”为由推翻这一架构,理由模糊、证据不足——所谓“技术泄露”“商业秘密风险”,既无具体案例,也未经司法确认。相反,荷方的“国家安全”理由倒更像是政治化的借口。
闻泰发言人很直接地指出,“母公司从子公司窃取技术”的说法逻辑荒谬,因两者本为一体。这句话直戳整个事件的逻辑漏洞。事实上,这种“行政接管企业”的做法在欧洲现代历史上都罕见,早已超出了公司治理的合理边界。
荷兰搞这一出,实则是在美国影子下的“协同行动”。这不是空穴来风,时间线说明一切。9月29日,美国刚刚更新出口管制“穿透规则”,即只要你生产的产品里,哪怕只用了美国的技术、软件或设备,美国就可以说:这产品算我的管辖范围。
美方据此针对包括闻泰在内的中资控股企业,强化出口限制。仅一天后,荷兰政府宣布接管安世。随后荷兰法院文件又披露,美荷之间曾就此事沟通协调。
这招太套路化了:美国用制裁切断技术端联丰配资,荷兰出手封锁管理端。目的只有一个——削弱中国企业在全球半导体链条中的影响力。

但问题在于,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:安世的供应链核心仍在中国。该公司在德国、英国生产晶圆,却需运往东莞封装测试;全球80%的最终产品在中国完成。强行切断中方环节,不仅无法让安世“脱中”,反而让整个欧洲产业链陷入混乱。
安世半导体并非一家“普通芯片厂”。据德国《商报》和供应链分析公司Prewave的研究,欧洲航空航天与国防领域86%的核心企业使用安世生产的芯片。从汽车到航空,从通信到军工,几乎无处不在。
荷兰这一“接管令”一出,东莞工厂限制出货,生产周期骤延。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:芯片短缺将导致部分车企停产。宝马、大众等厂商均已表达担忧。短短数周,一个原本运转稳定的供应体系被荷兰政府的政治决策“卡脖子”,而这次被掐的,是欧洲自己。
讽刺的是,荷方以“国家安全”为名冻结一家合法企业,结果却让整个欧洲制造业的“产业安全”岌岌可危。可以说,荷兰高举安全大旗,却把风险留给了自己。

荷兰首相
“恢复原CEO职务”,这既是法律抗议,也是政治宣言。它代表着中国企业不再只是被动应对,而是主动塑造谈判规则的一方。
过去十年,全球半导体格局中,中国企业常被视为“追赶者”;而现在,像闻泰这样拥有技术、市场、封测能力的供应链枢纽型企业,正在变成新的“系统性玩家”。
这次闻泰没有喊口号,没有打情绪牌,而是精准出招——用一个看似单一的条件,迫使荷兰重新计算风险与代价。这种冷静的主动权,正是新时代中国企业在复杂国际竞争中的底气所在。
荷兰或许还在纠结如何体面地“下台阶”,但现实已经在提醒他们:在全球产业链的新博弈中,谁掌握了市场与供应链,谁就能让对方低下“高贵的头颅”。
财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